服务热线:400-123-4567

【我为上海“奋力一跳”】张莉:科技创新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过程

时间:2024-05-29 21:57:52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我为上海“奋力一跳”】张莉:科技创新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过程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上曾提出,全市要坚定信心,奋力一跳,将擘画的宏伟蓝图真正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科技工作者作为创新的先锋和实践者,在这一宏伟蓝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智慧,推动着科技前沿的发展,为上海乃至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着力量。

  上海技术交易所特别推出“我为上海‘奋力一跳’”专题,通过专访展现上海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并映射上海科创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环境工程的学术研究到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再到科技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在与上海结缘的20年里,张莉用“奋力一跳”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探索实践,为上海的绿色发展、城市建设注入创新动力与智慧。

  2004年,大学刚毕业的张莉来到上海,进入德国哈高工作。这家全球领先的工业清洗设备供应商,不仅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她在环保科技道路的启蒙者。

  踏入职场的前七年,她从总经理秘书一步步升任公司副总,并且顺利取得了同济大学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她通过同济大学的交流项目,踏上了赴意大利深造的旅程,专攻“城市与环境”课程。也正是这次留学经历,点燃了她心中的创业热情。

  张莉的童年记忆被她母亲工作的工厂深深烙印:那浓郁的机油气息、轰鸣的机器声,以及空气中飘扬的尘埃,构成了她记忆中工厂独有的画面。留学期间,她有机会探访了多个国家的工厂。对比之下,她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外工厂环境的差异。

  “如果我能够把我小时候的画面能够改造一下的话就好了。”这样的想法,如同一颗种子,在张莉的心中生根发芽。而她个人的过敏体质,以及由此引发的哮喘,让她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也坚定了她投身中国环保事业的决心。

  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张莉深知同侪们共有的特质:充满活力、创新意识强烈、心态开放,并且渴望在包容性环境中成长。而上海,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土壤。加上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人才优势,更是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所以我觉得这里特别适合青年创业。”她创立的伊尔庚(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尔庚”),正是在这片沃土中强劲生长。

  ▲2011年,张莉(中)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第九批的资助基金。

  2011年学成回国的张莉从同济大学得知,可以申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资助基金,经过层层选拔,在同济大学15%的股权支持下,伊尔庚于2012年正式成立,同时入驻同济孵化器。

  伊尔庚取自希腊语“JOKOSON”,意为“圣洁的水”,寓意“净化恶劣环境,归还大自然应有的纯净”。张莉说,她的创业初心也很纯粹,就是想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会做点事。

  在杨浦区民星路,一块引人注目的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运作着,它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实时展示着包括废气、废水、二恶英、扬尘和恶臭等在内的15项环境指标的监测数据,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实时对比——当监测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时,大屏幕以绿色显示;而一旦监测到超标情况,屏幕则以红色警示。

  “这个垃圾中转站之前是老百姓投诉比较多的地方,他们觉得这个地方味道比较大,加上大卡车进进出出的,噪音也大。”张莉表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由伊尔庚实施的监测系统就是其中一环。

  这块大屏幕面向马路,是监测数据呈现的重要窗口,让周边居民能够随时了解环境状况。而监测数据的另一端,则与环保部门的一网通平台相连,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的问题发现、处置和反馈的闭环管理系统。“这个实时监测机制能够精确地识别出任何超标排放的源头,我们也会将相关数据整理成报告,并反馈给治理部门。”张莉团队不仅负责监测工作,还参与了部分治理工作,他们与环保部门紧密合作,确保监测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而有效的解决。

  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是张莉团队对环境质量的承诺,也是对居民健康的守护。监测系统运行近三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积极的社会反响。“我们准备申报生态环境部的示范项目,也打算逐步对公众开放。”张莉进一步表示,尤其是对小朋友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生动的环保教育基地,更是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深刻理解垃圾处理重要性和复杂性的重要场所。

  民星路的监测系统只是伊尔庚多元化布局的“冰山一角”。从最初专注于工业环境治理,到2017年涉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域,再到如今扩容家用环境监测、城市运营服务商、资源回收、微塑料治理等产业版图,张莉团队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为居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

  “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长线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抱有长期主义。”张莉觉得,社会应当更加尊重科技创新,因为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始于实验室和高校的探索,然后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来培育。接着,企业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让普通民众从中受益。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时甚至需要10年、20年的时间。

  作为企业,有义务扛起创新主体的责任。张莉认为,企业应当投入资源,支持研发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2016年底,张莉发起并成立了“伊尔庚学院”,与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不仅如此,伊尔庚还与同济大学、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和江苏省泰兴市政府等共建同济大学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创新中心,并在泰州打造了中试基地。

  高校实验室是宝贵的资源,但如果没有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这些资源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点张莉深有体会。尽管伊尔庚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她意识到,部分原因得益于她“同济校友”的身份。在她看来,研发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高校实验室的资源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正在积极思考和呼吁,希望高校的领导层,包括教育部门的领导,能够与企业深入交流,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张莉坦言,很多高校的实验室虽然设施完备,但由于管理问题,外部人员很难进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机制,让这些实验室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发挥更大的价值。”

  张莉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创业的初心,她也深感,在创新与创业的道路上,分享与感恩同样重要。“作为一个同济学子,我觉得在我的创业过程当中,学校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为回馈母校的支持与培养,她代表公司在2017年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捐赠1100万元,成立了“同济大学‘伊尔庚’基金”。

  “我们这个基金就是做了三件事情。”张莉介绍道,第一件事是支持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覆盖范围不仅是与公司业务直接相关的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和化学等学科,还扩展到了地下工程等跨学科领域。她进一步解释说,诸如土壤修复这类项目的成功实施就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支持。因此,基金在这些领域的投入,能更好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

  第二件事是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每年我们都会甄选出来1~2位博士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入驻我们的博士后创新基地。”张莉表示,这一培养计划自伊尔庚成立之初就已启动。2014年,伊尔庚设立了博士后创新基地,致力于搭建学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至今,伊尔庚与同济大学携手培养了8名博士后,他们在完成培养后,大多数选择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

  第三件事是与同济大学共青团合作打造“同济大学-伊尔庚‘梦想教室’。”作为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的尝试,“梦想教室”项目不仅每年资助同济大学学生团队赴贫困山区开展教育帮扶,还助力当地学校进行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逾二十间“梦想教室”已在云南、贵州、西藏、新疆、安徽、河南、江西、福建等十多个省份的偏远地区落地生根,为无数学子提供了拓展视野、追逐梦想的平台。从大山深处到高原之巅,从革命老区到边疆小镇,这些教室成为了连接知识与希望的桥梁。

  母校所赋予的“同舟共济”精神,在张莉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同济创业谷孵化的校友公司,伊尔庚秉持着“分享力量 共享成就”这一企业宗旨,不仅是对“同舟共济”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张莉对母校教诲的深刻领悟和实际践行。她的“奋力一跳”,不仅是对个人事业的挑战,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标签:环境工程

【产品推荐】